为加强工业节能降碳管理,推进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,支撑构建系统完备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,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《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》(工信厅节〔2025〕13号,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。
《指南》是对工业企业和园区开展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的指导性文件,包括四部分内容。
一是建设目标。通过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建设运行,实现对能耗和碳排放的精准化计量、精细化管控、智能化决策与可视化呈现,提升工业企业和园区节能降碳管理能力,支撑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碳排放降低,促进绿色低碳转型。
二是业务功能。明确能碳管理中心具备能耗查询、能源消费量和强度计算、能源消费分析与用能策略推荐、能效对标、能流分析、能效平衡与优化、用能与碳排放预算管理、碳排放核算、产品碳足迹核算、供应链碳管理、碳核查支撑、碳资产管理等功能。工业企业和园区可结合自身行业特点、实际需求等,确定开发建设的具体功能。
三是技术方案。为保障相关业务功能实现,明确能碳管理中心的系统架构包括基础设施、数据采集、数据架构、模型组件、业务应用和互动展示六大板块;对每项架构的具体内容做了说明。工业企业和园区应根据节能降碳及信息系统建设相关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和政策要求等,开展系统架构建设并持续更新。
四是保障措施。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》《工业节能管理办法》等相关规定,从组织机构、管理制度、网络和数据安全等方面提出工业企业和园区采取的具体措施,保障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运行。
智能碳资产管理平台是基于物联网、大数据、AI等技术构建的数字化工具,旨在帮助企业实现碳排放监测、核算、交易及减排策略优化。全流程碳排放管理实时采集能源消耗、设备运行等数据,支持异常报警和趋势分析;能效优化与减排支持分析设备能耗数据,识别节能潜力,支持清洁能源接入和需求侧响应,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;决策智能化通过AI模型预测碳排放趋势,生成减排路径建议。
微电网双碳管理平台以能源管理为碳管理的基础,精细化管控,建立能耗三级计量,建立能耗强度管理体系,进行能效对标及策略管理。
碳盘查以能源消耗排放为主,扩展统计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源,实施碳计划管理,谈追踪,实施碳减排措施,提升企业和园区节能降碳能力
为工商业企业、医疗公共服务、市政民生服务、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提供更可靠、更安全、更智能、更节约的能碳服务。
● 感知层:连接于网络中的各类传感器,包括多功能仪表、充电桩、照明驱动器等。
● 网络层:智能网关,采集感知层的数据,进行规约转换及存储之后将数据上传至能碳管理云平台。
● 数据层:物联网数据中台
● 平台层:提供Web页面展示,APP、小程序等多种访问方式
电力监控及电能管理
通过在供配电的关键场所、关键设备上安装监测、计量、控制、保护等各类智能传感器,搭建涵盖35kV到0.4kV的完整电力测量、计量、控制体系,结合视频监视手段,实现对企事业单位内部电能的24h不间断监视。即时发现供配电中的隐患,减少事故发生次数。即时定位故障点,缩短故障恢复时间。
分布式光伏
逆变器直流侧、交流侧运行状态监测及报警;
逆变器及电站发电量统计及分析;
并网柜电力监测及发电量统计;
电站发电量年有效利用小时数统计;
发电收益统计;
辐照度/风力/环境温湿度监测;
发电功率模拟及效率分析;
碳减排统计;
工商业储能
实时监测
PCS和电池的运行状态,包括运行模式、功率控制模式,功率、电压、电流、频率等预定值信息、储能电池充放电电压、电流、SOC、温度、压力、流量;
故障告警
储能电池充放电状态、交/直流过压/欠压、交/直流过流、频率过/欠告警、过温、过载、漏电保护等;
远程控制
PCS启动、停止、功率设定、装置运行参数设定;
能源管理
能耗监测系统严格按照导则要求开发,符合导则要求的各项技术要求,通过能源计量体系的建设,实现如下效果:
满足政府对大型公建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监管的要求、验收的要求;
通过系统发现低效运行的中央空调、空压机等高耗能设备,为节能改造提供数据依据;
通过系统发现能源管网存在的不易发现的跑冒滴漏情况,减少能源浪费,节能降碳;
碳减排技术
碳资产管理驾驶舱为客户提供数字化服务,全局掌握碳排放情况。
碳排核算-核算各环节碳排放,生成核算清单
碳配额-配额核算,测算碳配额抵消及下年度碳配额
碳排管理-碳足迹,跟踪能源在输入、分配、消耗、生产各环节的碳排放情况。
碳排管理-碳排报告,识别排放单元和排放源,汇总碳核算,生成报告。
碳交易-碳交易记录,汇总碳交易记录。
碳交易-碳市场分析,跟踪碳交易市场情况,综合碳核算、管理制度及碳交易市场行情,生产碳交易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