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3060双碳"政策目标下,工业领域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(占比约70%),国家出台《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》《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》等文件,明确行业碳达峰时间表和重点任务,完善碳市场机制,扩大覆盖范围至钢铁、水泥、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,通过碳配额分配优化和碳价调节激励减排
工业企业能源管控平台应用新一代EMS(能源管理系统)实现能耗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,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平台,支持碳核算与认证,利用AI和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调度,例如金宝电子通过智能控制降低公辅设备能耗,推进能源互联网与虚拟电厂建设,提升电网灵活性和绿电消纳能力,工业领域节能降碳需政策、技术、市场协同发力:短期聚焦能效提升与清洁替代,中期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,长期完善碳市场与循环经济体系。企业可通过“管理+技术"双轮驱动(如数字化改造、设备升级)实现降本增效,同时借助政策红利加速绿色转型。
工业企业能源管控平台利用物联网、云计算、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打造“安全、高效、舒适、绿色、互联"的智慧工厂,提升工厂的社会和经济价值
可广泛应用于水厂、电厂、供热站等能源供给企业;钢铁冶金、水泥建筑、石油化工、轨道交通等高耗能行业;以汽车为代表的离散制造业;医院、学校、酒店、写字楼等公共建筑。
系统由感知层(能源计量终端)、网络层(通讯管理终端)和平台层(企业能源管控平台)三个部分组成。
感知层:连接于网络中的各类传感器,包括电力仪表、温湿度控制器、开关量监测模块、水表、气表、冷热量表等
网络层:智能网关,采集感知层的数据,进行规约转换及存储之后将数据上传至管理平台
平台层:包含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,可在PC端或移动端实现应用
(一)能源供应
电力监控、电力运维
(二)能源管理
电能质量、安全用电
(三)设备管理
智能照明、空调管理、设备能效
(四)能耗分析
能源管理、碳资产管理
项目概况
计量体系分为厂区、车间、产线,监测区域涵盖车架、发动机、机加工、涂装、整车等车间,行政楼、研发楼等办公楼以及各配电房。监测的能源类型包括电、水、天然气和压缩空气。项目一期接入170块电表和10块水表,二期接入80块电表和3块水表,三期接入300个点位
企业痛点
人工抄表费时费力
管理者不了解工厂的用能状况,无法进行有效调控
万元产值能耗、容需量电费、电费分摊等统计困难,工作量大
用能异常无法及时警示,造成用能浪费
设备运行无法实时监测,延误处理时机
各类系统多且独立,无法做到数据共享,统一管理